“十五五”时期(2026 - 2030年)是我国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对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在此,探讨“十五五”规划编制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思路
一、主要目标任务
(一)经济发展目标
保持经济合理增长: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环境和自身发展基础,设定合理的GDP增长目标,推动经济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保持稳定增长,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例如,部分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可将GDP年均增速目标设定在[X]%左右,以保持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而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的地区,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地发展节奏的增长目标,争取在“十五五”期间实现经济的稳步提升。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支持力度,如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量子信息等,推动其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同时,加快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到“十五五”期末,力争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X]%以上,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达到[X]%以上。
创新驱动发展: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培育创新型企业和人才队伍。例如,新建一批国家级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新增高新技术企业[X]家以上,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X]名以上,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二)社会民生目标
就业与收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确保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X]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X]%以内。合理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地区和行业收入差距,促进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合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X]%以上。
教育发展: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教育公平。加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提高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新建、改扩建一批幼儿园和中小学,职业院校和高校要加强与产业需求的对接,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创新型人才。
医疗卫生: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每千人口医疗卫生人员数达到[X]人以上,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X]人以上,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X]岁。
(三)生态文明目标
绿色发展: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使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X]%以上。加强重点领域和行业的节能减排,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X]%,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X]%。
生态保护: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建设,森林覆盖率达到[X]%以上,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X]%以上。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生态平衡。
环境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X]%以上,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到[X]%以上,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
(四)乡村振兴目标
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X]亿斤以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业附加值。
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村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实现农村公路通村达组,自来水普及率达到[X]%以上,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到[X]%以上。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X]%以上。
农民增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通过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通过深化农村改革,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X]%以上,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持续缩小。
(五)改革开放目标
深化改革:持续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破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加强财政资源统筹,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扩大开放: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优化外贸结构,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扩大进口优质商品和服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强开放平台建设,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二、规划编制思路
(一)立足新发展阶段,把握时代机遇
深刻认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大意义、有利条件和重要特征,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特别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从国际看,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科技创新成为国际竞争的关键因素;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十五五”规划编制要立足新发展阶段,找准自身定位,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将其贯穿于“十五五”规划编制和实施的全过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强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升级;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要注重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要坚持绿色发展,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三)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规划编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如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通过实施一系列民生工程和政策措施,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例如,在教育领域,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在医疗领域,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
(四)坚持系统观念,加强统筹协调
“十五五”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在编制过程中,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强统筹协调,注重规划的整体性、协同性和前瞻性。加强与国家和地方其他规划的衔接,如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等,确保各类规划之间相互协调、相互支撑。同时,要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例如,在推进产业发展时,要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时,要注重与区域发展战略相衔接,提高基础设施的整体效益。
(五)强化项目支撑,确保规划落地实施
重大项目是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载体和支撑。在“十五五”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加强重大项目的谋划和储备,建立完善的项目库。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谋划一批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引领性的重大项目,如重大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民生项目等。加强项目前期工作,提高项目的成熟度和可行性。同时,要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跟踪监测和评估,确保项目顺利实施,为规划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保障。例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谋划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项目,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提升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
“十五五”规划编制是一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工作,需要我们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立足实际,科学谋划,以高质量的规划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