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国经济上半年怎么样,下半年怎么办?
一、关于宏观经济
我在4月18日发表过《“从一季度统计数据看中国经济走势”——兼论世界经济》,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季度统计数据 ,对全年经济走势作了分析。在二季度统计数据尚未公布之前,我仍坚持当时的分析,并做必要补充:
1、我认为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是剧烈的,但是是外在的、暂时的。1、2月份经济急剧下降,随着疫情出现拐点,经济随之触底反弹。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在3月的中、下旬已经开始反弹。
2、我判断,经济反弹曲线类似老师批改作业时的对号。也就是说,经济下行急,时间相对短,反弹上行速度滞缓,相对时间长。我判断,二季度会出现正增长,年底或明年初将恢复到正常状态。
3、由于国内疫情有局部反复,国外疫情严重蔓延,加上出现了“去中国化”现象,我一度有今年达不到正增长的担心。但是,总的复苏路径不会改变。
4、2021年,中国经济可能会有8%左右的增长速度。原因不是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消除了,而是今年基数低。明年仍将面临经济下行压力。我认为,经济中存在的基本矛盾非但没有改变,而且从当前政策层面分析,影响分配结构扭曲的顽瘴痼疾依旧。仍然突出基本建设,忽视休养生息。GDP分配结构恶化趋势,断无改善。明年内需不足,外需下滑,几成定局。
5、依据今年5月份的统计数据分析,出现了不少积极信号。例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4%,比3月份提高了0.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8%,比4月份降幅收窄了4.7个百分点;PMI进入扩张期,尤其是投资、铁路货运量都有积极变化。说明我国国民经济沿着3月中、下旬触底反弹的总趋势没有改变。
6、站在一年的中点位置上看,实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各项经济目标,虽然有困难,应该有信心。
依政府工作报告,今年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需要完成的数量指标不多。一是新增城就业900万人以上;二是CPI控制在3.5%左右。从趋势看,今年CPI控制在3.5%左右不会有问题。目前大家比较担心的是就业问题。有专家认为,创造出900万个新增就业岗位,经济增长率可能达不到。因为相对应于0.31到0.42的就业弹性,GDP的增长速度需要达到6%和4.8%才能实现。当然,这样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我也认为今年达不到。但是,我认为新增900个就业岗位有可能达到。原因是就业不可以与所谓的“就业弹性”机械对应。就业主要决定于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变化,当服务业快速增长和“地摊”贸易方式恢复后,即使GDP零增长,就业岗位和居民收入也会快速增加。
脱贫和实现全面小康目标,若按高标准要求,难度肯定很大。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坚持现行脱贫标准”,其内涵意义,我理解一是强调不能人为降低标准,也不能任意提高标准。建设高标准小康社会,应该是“新时代”的长期任务。
7、居民消费增长既是经济增长永恒的动力,也是发展经济的终极目的。因此,我们必须明确:保就业,保市场主体是我们的优先任务。无论是今年下半年,还是未来若干年,我们都需要把保就业和保市场主体置于工作的重心,而不可以把GDP增长作为终极目标。
GDP增长并不是越高越好。美国第十三任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曾讲过,在他心目中,他始终注重三个数据,当GDP增速高于5% ,失业率高于3%,CPI低于2%时,他都很着急。而且他十分注意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一致。所以,在他主持联储的1990年代,美国经济运行态势形成了"高增长+低通货膨胀+低失业率"的理想组合。我一直认为,美国这一时期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参考。
8、今年下半年,经济驱动力应该是什么?有人建议,应该考虑房地产。认为“疫情之下,最先恢复的仍然是房地产企业”,言下之意,在本轮经济恢复过程中,房地产业应该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认为,“对老百姓而言,房子仍然是保值升值的最佳投资品”。记者问我怎么看?我说,这轮不到我多言,中央早已经定位“房住不炒”,并且在去年8月的政治局会议上,明确提出:“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你说这还能让我说什么呢?
9、对于疫后的世界经济,我并不特别担忧。我曾经说过,欧、美各国经济,在4、5月份会触底反弹,6月底前后会开始复苏。现在看来,这个估计没有错。当前除美国、巴西、印度和俄罗斯四国疫情还比较严重外,其它各国都进入了尾声。我一直相信,任何重大疾病,都会具有“自限性”。我们不应该把新冠疫情的严重性,估计过了头,乃至形成恐慌情绪。
下半年,随着疫情好转,国际经济环境会好于上半年。我们面临的困难会有所好转。但是“去(或逆)中国化”可能不会好转。我们应该努力抓好“地缘政治”和“一带一路”工作。加速推进自贸区(港)发展,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推动自贸区(港)发展,是坚持开放的重要措施。在工作中应该及时总结经验,注意突出重点,重视实效。
二、财政货币政策
总体上,为了恢复疫情影响下的经济,我认为今年的财政与货币政策比较适度。我们确定财政与货币政策,一方面要考虑实际需要,另一方面要考虑实际可能。
我们当前的实际情况是,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债务率都比较高,房地产泡沫不小,金融秩序也在整顿之中。由于积累的风险比较大,财政、货币政策空间受到限制。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必须把防止出现系统性风险放在重要位置。
我们对一些问题应该保持清醒认识:
1、由于缺少硬性约束,在财政货币政策方面不宜太宽松。政府和国企都应该强调“过紧日子”。
2、给中小微企业纾困是当前的主要任务,也是今年下半年的主要任务。纾困的目的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就业、保民生的主要办法是保市场主体。因此,各级政府的工作人员应当深入实际,了解市场主体情况和困难,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工作成绩要体现在提高就业率和居民收入水平上。而不是要片面追求GDP一定要达到多少。
3、金融市场必须规范,要进一步加强整顿和监管。如果明确允许“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增加对坏账率的容忍度”,我认为无异于放弃“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这个攻坚战,其后果很难设想。因此,我完全不赞成这一建议。我主张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适当调整商业银行向中小微企业的放款比例,效果可能更好。
4、我认为大多数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的困难会小于中国。随着世界经济复苏步伐加快,下半年QE政策可能会逐步收缩,而不是继续扩张。
三、关于全球化
我一直认为,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绕不开国家自身的利益,故“完全全球化”不可能,“有限全球化”也不可逆。以“地缘政治”为基础的FTA(自由贸易协定)有可能会淡化甚至会取代WTO。为此,我们必须做好准备,研究对策。我认为我们不宜死守全球化观念不放手。
1、美国与中国脱钩的大趋势,已经难以逆转。但是,美国是把中国是当成“竞争对手”还是当成敌人,似乎还没有完全确定。如果当作敌人,其最终结果就是战争。我认为,中美之间不会发生战争。它有可能选择过去对付苏联的办法——冷战。美国也知道,中国毕竟不是伊拉克,也不是利比亚。想用对付萨达姆、对付卡扎菲的办法对付中国,美国还没有那个力量和胆量。无论如何,我们需要尽量避免冷战。因为“冷战的本质是消耗。是通过枯竭对方的财力,企图在敌人的崩溃中赢得最终胜利”。我们必须认清这一本质,要“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最好不要针锋相对,乐于打嘴炮。
2、所谓“全球化遇阻”,或者“去中国化”,我们都是被动的。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阻挠我们进入国际社会。但是推动“自由贸易区(港)”建设,我们是主动的。我们可以主动与国外机构合作,通过QFII制度建设,逐步开放金融资本市场,发展对外合作。一定要总结经验,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