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心动态
让经济健康发展,还需要做哪些努力
2025-04-02 20:34:19  来源:本站   作者:网站管理员

3a7a33c28c76c65a1204ddb3d45967a.jpg

日前,全国人大财经委原副主任、中国社会经济决策咨询中心理事长贺铿就当前社会经济人们关心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回答了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全文如下:

多日不发言了,因为觉得没什么好说。我要说的,“两会”期间记者采访时都说了。

最近,大家关心较多的问题是经济是否能真正复苏。特别是房地产是否“筑底”了,什么时候可以再形成“牛市”?金融市场今年是否有“牛市”出现?实在说,这些问题谁也说不准。我可以肯定的是,房市肯定不会出现过去那样的牛市。我说过,破了的泡沫不可以再吹,再吹也吹不起来。只会越吹越烂。

上面这些问题归结起来,都涉及到经济是否能迅速恢复,走向健康发展的问题。

我觉得,要让经济走向健康发展,至少还要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

1、宏观调控要针对性解决GDP初次分配扭曲问题,要争取在两三年内将“最终消费率”提高到国际平均水平——65%;

2、争取在3年左右时间内,彻底解除债务羁绊,不给后人添麻烦。让“宏观经济杠杠率”回复到合理区间

——传统的观点是宏观杠杆率不超过60%;

3、针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继续发展“新质生产力”,提高生产力水平,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不断调整资金投向结构,努力解决城乡和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问题。

牵牛要牵牛鼻子。若不针对主要问题下力气,单方面“稳股市”、“稳楼市”、“促消费”,我认为很难“稳”、很难“促”。从而国民经济发展,也很难恢复健康。

上面这些问题,我不是第一次讲我的观点,当然,现在也不是要简单重复。讲三个问题:

一、提高“最终消费率”是当前宏观调控的“牛鼻子”

去年、前年,我们都希望经济尽快回升。不希望百姓总是

“预期减弱”。虽然採取了许多措施,但是效果不佳。归其原因,是“走老路”——举债搞基建。

这条路肯定走不通,因为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已经失效了。凯恩斯理论的核心,是扩大政府支出,通过“乘数”加快经济增长。

乘数K是通过需求导向的宏观经济模型推导出来的,即

               K=1/(1-c)

K决定于边际消费倾向 c的大小。理论上理解,c 是一个大于0小于1的正数。它的经济含义是居民每增一个单位的收入,有多少钱用于即期消费。

实践证明,经济不景气时,边际消费倾向会逐渐减小。我们现在的情况,有可能增加1元钱收入,会全部存入银行,甚至存入银行的钱比增加的收入还多。居民非但不增加消费,还会减少消费,因为要省钱还债。

这样,我们的经济增长乗数K有可能小于1,这就意味着增加1元钱投资,实际上产生不了1元GDP。投资效益越来越低,乃至出现了“无效基建”。

我深信我们的管理层,不会相信凯恩斯的乘数理论,他们只相信“扩张财政”理论和增加“政府开支”、加强所谓“有效政府”。这样,他们很有存在感,感觉更加有权威。

我认为,为了促进经济尽快恢复,我们的宏观调控政策目标不应该盯着GDP增长率,应该牢牢盯着“最终需求率”的变化。应该想尽办法让现在53%左右的最终需求率,在3年时间内增长至65%。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就不会在面临债务危机情况下,还“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4.4万亿元”去搞“政府投资”。也不会强调企业设备更新,而应该强调“挖潜”。不会强调“家电以旧换新”,而会直接向穷人发钱。试问:积极换冰箱、洗衣机和汽车的是穷人吗?

总之,在当前情况下,应该采取措施控制“资本形成”比例,增大“最终需求”比例。一切措施都应该围绕这个目标。

“最终需求”中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居民消费。提高居民消费的主要办法是增加就业机会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面对居民消费萎缩情况,应该直接发钱。不仅要重点关注应届毕业生就业问题,还要分析和解决低收入群体问题。要重点关注过去李克强总理说的“月收入也就是1000元”的6亿人口问题。

要加强社会保障,努力解决好百姓的后顾之忧。今年决定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提高30元和5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在财政很困难的情况下,能做出这样的决定,十分不容易。

二、促进经济发展必须解除“债务羁绊”

背着一身债进行经济建设,就像一个人赶路,被无形的绳索绑着自己的手脚,无法施展力气。所以,要真正发展经济,就必须彻底解除“债务羁绊”。

现在我们究竟有多少债,是谁欠谁的债,我觉得财政部可能还没有彻底弄清楚。

如果真的就是财政部长说的总债务85万亿元。其中国债30万亿元,地方政府“显债”40.7万亿元,“隐债”14.3万亿元。那也问题不很大。但是宏观杠杆率已经超过了传统解释的60%,达到了67%。

我希望经济发展稳健一点。农村人有句俗话:“冷的是风,穷的是债”。现在一些人把毛主席时代“既无外债,又无内债”当成笑话。我不完全认同。在发展经济过程中,特殊情况借点债不是不可以。但是,不能把一味举债搞发展,当作“常态”。

现在一些经济学家高唱“我国举债空间还有很大”,我总觉得像刘禹锡的《秋词》中所说,“春色嗾人狂”。但是,这里的春色是画中“春色”,实在不能当真。

有些经济学家,为了说明美国37万亿美元债务,会导致美国没落、衰败。于是想到了三百多年前,欧洲的哈布斯堡王朝的衰亡教训。我认为,这并不需要我们的专家呼号。我们的专家,重点任务是为尽快把中国建设强大多建言。

我们的债务与美国不同。尤其“隐债”比较复杂。城投债、地方政府债、国有企业债、一些有国企背景的房地产债,相互交织像一团乱麻,很难理清。又像一筐螃蟹,你咬着我,我咬着他,相互掣肘,搞的谁也动弹不了。这恐怕是现在不少人和企业“躺平”的主因之一。不快刀斩乱麻,急火煮螃蟹,事情可能会越拖问题越多。会长期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我认为,“用时间换空间”的“化债”办法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我在《我们需要更新经济发展思路》中,提出过“为了有效解决债务问题,还可以參照日本的SPC(special purpose company)方法,即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法(用一部分国企的资产)来筹集资金还债和帮助企业盘活资产,增强其流动性”。我认为在这个方面,我们有很大潜力。且不失为国企“混改”的一个办法,可以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要牢牢抓住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矛盾 

根据“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们必须牢牢抓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努力缩小城乡差距,促进中、西部加快发展。

资金总是有限的,我们应该将有限的财政资金刻意向“乡村振兴”倾斜,向“东北和中西部”倾斜。

要纠正瑷珲-腾冲线西北不适合居民居住的错误观点,要刻意把这些穷地方建设好。不仅是开发和利用那里的自然资源。还要让那里的人民都过上幸福生活。

制定政策要从实际出发,贯彻落实政策也要从实际出发。要按经济规律办事。但是,经济规律不是“显性的”。要反复观察,深入研究。我觉得美联储的工作方法比较科学,通过观察分析物价变化,失业率变化,经济增长速度变化等主要经济指标,来调整政策。政策确定后也不急于一步到位,而是采取“试”的办法渐近到位。尤其是格林斯潘,很“老道”。我们一些人总是在为美联储的政策算命,但是,从来也没有算准过。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一点他们的经验。

我认为,解决以上问题是我国经济进入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充分条件还要依靠当时党的政策。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